北京经开区:当好首都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
亦庄资讯 阅读量: 次10月20日,《北京日报》专版刊发题为《北京经开区:当好首都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的报道,全面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经开区发挥“三城一区”主平台作用,坚持“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勇当北京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在此全文转发,以飨读者。新征程上,北京经开区必将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森林绕城、绿道连城、碧水穿城、湿地润城、公园遍城……亦庄新城堪称“公园新城”。资料照片
■集群发展打造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接连跨过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直逼6000亿元,翻了一番多,体量稳居全市第一。
产值翻番的背后,不是发展产业“大而全”,而是“专而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九成。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美轮美奂的超高清炫彩地屏向世界完美呈现科技之美。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将中国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惊艳地呈现到世界眼前。
“全球最大屏的关键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我们手中!”这块“全球最大屏”出自北京经开区企业京东方之手。实际上,全球的每4块显示屏里就有1块来自该公司,去年京东方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等五大应用领域液晶显示屏出货量均保持全球第一。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正是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根基。10年前,北京经开区支持京东方8.5代线成为中国大陆首条自主建设的最高世代TFT-LCD生产线,助推中国大陆显示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跨越。
“这十年,北京经开区围绕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尖端技术引领、战略产业支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经开区也围绕安全自主可控,闯出了一条适合国内“产学研用”集成发展,短期内能够攻关重点领域的新路子。
过去10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最新最尖端的产线落在北京经开区,创下多个“全球第一”“世界最大”。经开区正成为全球创新资源要素汇聚的“引力场”,产业也迈向价值链高端:阿斯利康、GE、瓦里安等外资企业先后在经开区设立海外总部或研发总部,中法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园奠基,海斯坦普、采埃孚等汽车产业链上的高端零部件企业建成投产,赛诺菲新一代胰岛素大品种落地,拜耳4条现代化生产线开工,GE全新超高端CT机投产……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已经吸引了9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约140个项目入驻。
10年间,北京经开区千亿级产业集群从无到有、再到发展至4个,彰显了经开区集群发展的实力。
如果说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硬实力”,那么体制机制创新则是“软实力”:经开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成为全国首个行政许可权集中度最高的区域;在全市率先推行“一业一证”“证照联办”“一证多址”等改革,让手续更简、环节更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开展首席审批师改革,实现跨领域、全环节、一个人、一次办……一项项改革举措正在北京经开区落地实施。
“经开区将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四区一阵地’的区域定位,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升承接国家战略任务能力。”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将再添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
■场景新城牵引科技创新
从中关村科学城孵化出的无人零售车技术落地经开区,到超高清、量子点、柔性显示等技术国产化突破和规模应用,再到跨国公司瓦里安医疗布局全球创新中心……北京经开区越来越多的创新场景牵引科技创新,正成为成果转化的热土、高水平人才的高地。
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LED显示芯片市场被集创北方公司牢牢占据,这家在经开区成长起来的企业凭借显示芯片关键技术“零”的突破,一跃成为全球领先的显示控制芯片龙头企业。
创新与研发是经开区无数企业的成功秘诀。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技术创新示范区,10年间,北京经开区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增加10倍以上,2022年1-8月,预计可完成研发费用投入241.3亿元。国家级和市级研发机构从140家增加到364家,其中包含市级研发机构339家,国家级研发机构25家。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从2012年的1640件增长到2021年的11480件,增长了6倍。截至2021年底,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75件,是全市水平的3.6倍,领跑全国经开区。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技术在北京经开区实现“从0到1”的突破。225平方公里皆是创新的沃土: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成功突破“测试场景提取技术”,实现感兴趣场景的及时提取,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原创新药技术创新中心聚集了12家企业,诞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当年就研发关键技术19项、开发核心产品13款……北京经开区重点打造24家技术创新中心和14个产业中试基地,成为创新资源集聚平台和成果转化枢纽。自2018年有统计以来,北京经开区共诞生新技术494项、新产品627项,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多项技术产品赶超国际领先水平。
“10年来,经开区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抓住国家重大专项的核心技术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创造更多‘从无到有’。”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经开区全面推进“白菜心”工程,建立“挂图作战”调度机制,创新采用知识产权共享、首台(套)政策等方式,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硬科技”瓶颈制约。近10年来,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名单中,北京经开区共有15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不需要外卖小哥奔波,外卖自己“送”到公司楼下——在中关村孵化出来的新石器无人配送车,已经率先在几十公里外的北京经开区上路,实现了真正的产业化落地。
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手术机器人、智能制造……丰富的创新场景牵引着北京三大科学城“梦想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来到经开区的“创新工厂”。2017年以来,经开区累计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600项,产学研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超1200项。
“我们已经与‘三城’建立起工作对接机制,签订了合作协议,重点依托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设立拓展成果转化先导区,同时还储备一批产业用地、标准厂房和城市更新空间资源,搭建医药健康等领域专业开放成果转化平台,保障‘三城’产业化项目落地。”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到“十四五”末,经开区中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达到100家以上,每年落地10个具有示范性的科技应用场景,每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0个以上,计划每年转化“三城”科技成果200项以上,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15家以上,科技类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重大场景应用示范区建设支撑作用凸显。
■绘就宜业宜居绿色城区新画卷
与经开区7万多家企业做“邻居”的,是青头潜鸭、大鸨、白鹤、猎隼、东方白鹳等一批国家级保护动物。
去年5月,北京经开区启动国内首个国家级经开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行动。目前调查已达到全覆盖,其中生态系统和物种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
鸟类对生态环境变化反应格外敏感,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据调查,截至今年5月,亦庄新城范围内共记录鸟类306种,为全市鸟类种类总数的61%,成为北京经开区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完美注脚。
调查还记录到植物357种,占北京种子植物121科616属1572种的75%,包含国家级一级保护植物两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种、北京二级保护植物5种。
这折射出北京经开区这座产业新城的绿色发展底色。
凉水河经开区段每年都可以欣赏到大批鸟类水中嬉戏的景象。但此前,这条河还是一条“臭水河”。经过10多年来的持续治理,到2020年凉水河经开区段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之一,在北京乃至华北地区首次荣获该称号。
今年4月,北京经开区凭借建立的一系列“无废模式”,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的国家级经开区。这背后是一批绿色工厂助力,初步形成了核心产业绿色升级带动全产业链减废提质、服务工业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生活垃圾分类产城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助力节能环保产业培育等经验模式。按照计划,“十四五”时期,北京经开区的绿色工厂将累计达到15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累计达到30家。
中芯国际、康宁、北方华创、京东方……北京经开区聚集着几十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领域的“龙头”企业,如何支撑这些企业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
10年前,京东方8.5代线作为当时全市最大规模单体电子项目即将落户北京经开区之际,经开区配建了日产水量4万吨的再生水厂,实现了再生水供应,顺利引进该项目落地投产。
随着区域产业规模不断扩容,落户项目不断增多,北京经开区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达到3座、再生水厂达到2座,实现全区雨水分流率、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率、中水回用率等均为100%。据测算,北京经开区每年高品质再生水利用量,达到工业用水总量的55%以上。
这也直接让经开区实现在产业加速落地、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实现水耗大幅降低。截至2021年,北京经开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已连续7年保持在4立方米以内,仅为北京市平均水平的1/3,用水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只是水耗。同一时期,北京经开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也实现了大幅下降。据统计,经开区2012年全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178吨标准煤,2021年下降至0.1028吨标准煤,10年下降42.2%,是北京市能耗强度的二分之一,是全国能耗强度的四分之一。
在由“区”向“城”转型的过程中,宜业宜居成为北京经开区面临的关键考题。“10年来,北京经开区提升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建设质量,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打造世界一流产城融合的综合新城、宜业宜居的绿色城区。”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
森林绕城、绿道连城、碧水穿城、湿地润城、公园遍城、农田留城、景观靓城、文化兴城……亦庄新城也是“公园新城”,仅“十三五”时期就建成5个大型生态公园,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6%,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超出全市平均水平的70%。
“北京经开区将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产城有机融合、互为促进,强化科技赋能城市高效运营管理,继续当好‘没有城市病’的标杆,建设富有科技魅力的产业新城。”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转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