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中国经济到了一个重要关口

编辑:亦庄办公楼   发布时间:2020-09-13

前不久,佛山市工商联组织了佛山一批民营企业家到长三角访问学习,给我一个机会,可以跟着一块去学习。

 

我们第一站到了江阴的双良集团,它也是民营五百强的企业。

双良集团是做环保装备,它的业绩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企业老总讲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民营企业都是骑在虎背上,不是骑在马背上,只有奋勇向前一条路可以走。

大家知道,马背下来还可以上去,虎背就不同了,下去就几乎没有机会上去了。

这句话今天听来,非常契合目前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因为今天的问题不单单是经济增长速度跌一两个百分点、三四个百分点,也不单单是疫情,甚至也不单单是中美贸易摩擦,它是一系列综合因素,带有结构性的一种压力。

我把这个压力描述为全球竞争格局出现了一个 " 夹心 " 的情况:包括民营企业,我们冲到了一个什么状态呢?

就是我们的成本已经在全球看不是最低的了,但是中国经济、中国民营企业、中国制造业手里,独到性的产品还是非常之少。

 

哪两个压力对中国经济构成了前后堵截呢?

 

第一个压力,发达国家的企业不管有多大问题,它们手里有很多产品是独到的,只有它们有,而且全世界很多企业、很多产业、很多国家、很多消费者非用不可,这是发达国家今天在全球竞争当中的一把杀手锏。

大家记得,2008 年由美国而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把全球经济烧得一塌糊涂,可就是 2008 年,全世界消费者通宵排队去买一家美国公司的产品,就是苹果手机。

现在我们又说疫情,又说贸易摩擦,但特斯拉照样卖得很好,为什么?独到。这是市场竞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这个独到性远远不够。

第二个压力,是我们的成本,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越南比我们便宜,印度比我们便宜。

它们的成本为什么便宜?因为它们是在中国之后开放。

中国早年把国内的工人、知识分子、工程师、干部收入低转化成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因为成本低就有市场,我们就是这么打进去,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问题是中国的经验会启发很多后起的国家,中国可以开放,它们也可以开放;中国可以改革,它们也可以改革。它们越晚开放,要素成本就越低。

所以,今天中国经济从结构上来看,就处在这样一个前面有发达国家企业独到性压着我们,后头有成本更低的经济体在追的局面,这是整个局面的特点。

那么这个 " 仗 " 怎么打呢?还是回到中国的实际来,还是要把成本优势在不同条件下进一步发挥,把这篇文章做好。

无数人类的行为,最后经济学把它抽象画成一条成本曲线,侧面看像一只碗,成本降到最优点以后,一定会掉头向上,无一例外,个人如此,企业如此,地方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经济增长很有意思,经济增长就是收入提高,收入提高倒过来成本就涨了,所以到了最优点以后,成本一定会上去。

那么这个事情怎么应对呢?有两个应对方向,一个方向是开启新的成本曲线,找到向右下方的一条曲线,形成一条切线,是长期向下的成本优势。

中国很多的企业,大家走进去看,由于常年我们过去的人工很便宜,因此它也是个经济规律,要素便宜,常常要素利用得并不充分有效。

所以我们的企业也好,我们的政府服务也好,还有很大的成本优化的潜力。

降费降税、营商环境改善、政府服务,都是降低体制性成本,企业内部流程再造、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优化,都是降低组织成本,这方面有大量的空间,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有意思的经验。

成本曲线还有一个应对的方向值得注意,就是我用更贵的人、更贵的地,打到更贵的地方去,但是生产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

这样成本居然往上走,往上走这条线为什么可以在市场中立足呢?因为开始生产独到性的东西,有独到性就不要求成本最低。

天下好公司,都是请人工价最高的专家员工,但是这些公司还有很大的盈利,有很大的投资力量。

所以,这两个方向,一条越杀越难杀,但是只要在市场里竞争,非杀不可。

所以成本管理,成本优化,是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课题,但是对中国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会要往上打,要开始打独到性,这不仅仅是因为国际形势目前的情况激发我们这种激情。

从商业来看,独到性就会带来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就会带来超额的投资,然后公司就有更大的研发力量,可以请世界上最好的头脑来做出更好的产品,这条路一定要走的。尤其走在头部的公司,一定要考虑往这个方向走。

下面我概括一下,我们怎么走这条路。

 

第一阶段,刚建国时,什么叫做要完成工业化?就是要造很多东西。那么所有前沿的装备、技术、元器件,一直到集成电路,发达国家领先的经济都有,所以我们开始的阶段,一定是先看到产品,然后看到第一阶段不会造。

第二阶段,我们研发,包括汽车、飞机等填补国内的空白。会造,但是造不好。

第三阶段,会造,造得不够好,但是价格有竞争优势。因为我们成本低,这是我们过去高速增长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招,很多企业东西造得有点样子,价格不可拒绝,打向全球市场。

第四阶段,怎么能够从数量转向品质,怎么能够让中国制造的产品,虽然原创不是我们的,但是可以把它们造得好一点,好到比原创的公司造得还要好。

这些迹象已经出现,我们现在很多产品已经造得比原创的公司、原创的国家还要好,倒过来占领它们的市场,不仅仅是进口替代,开始出口替代。

最后一个阶段,是最难攻的一个阶段。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是看到了产品后,我们再生产制造。

那么这些产品哪来的呢?飞机哪来的?汽车哪来的?互联网哪来的?集成电路哪来的?半导体哪来的?都是想到了造出来的,这个 " 想 ",不仅仅在经验当中想,主要是用科学的一套程序来想。

做实验、假说,找到因果联系,然后把它转化为发明技术,把技术集合成产品,把产品做成市场,把产品做成产业。

所以我简单地讲,我们这条路就是要从 " 看到了造 ",转到 " 想到了造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但是中国经济要成为世界强国,中国民营企业不仅仅在国内骑大马、戴红花,而且要在全球走到前列,一定要完成这个转变,因为这才是对人类最大贡献的一种制造业。

 

限于时间,我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这条后发路线到底怎么走。

 

例子一:一家深圳公司,这家公司今天到底能不能成,没有人知道,因为它的主要产品是柔性屏。创办人叫刘志宏,是江西出身的一个学霸,清华毕业在斯坦福的机电系,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这个。

原理弄清楚了,他毕业以后组织公司,就要把柔性屏、折叠屏完成专利,就是把一个原理变成一个可以用的技术,然后变成产品,变成产业。

现在在深圳已经投入了一百多亿的产能,产量化的规模。

当然,三星也有折叠屏,全世界有好几个产品已经上线,到底哪个能杀出重围我们不知道,但这是中国企业 " 想到了造 " 的一个典型案例——先有论文,先有想法,然后把想法变成现实。

第二个故事,华为的故事。华为的独到性从哪来?

华为在全球各地都有研发中心,看全球基础研究中哪些东西可以变成技术。

十年前他们发现了一个俄罗斯数学家的一篇论文,做了判断——叫 " 极化码 ",是一种算法,华为投资十年,把这篇论文的构想变成专利,变成标准,变成 5G 全球电信联盟的标准之一。

5G 另外一部分的标准是这位教授的老师(MIT 的一位教授)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奠定了 5G 技术标准的两个环节。华为把它变成专利,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可能性,再变成产品,变成基站,变成 5G 可以布局的产业。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不一定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基础研究是全世界通用的,这里的成果都有可能变成新技术和新产业的源泉,这要引起中国头部民营企业家高度重视,要把这个触角伸出去,看全球的头脑。

其实美国很多公司的独到性并不是美国人的贡献,是全世界的头脑,美国是创造了一个环境,把全世界最优秀的头脑,包括爱因斯坦,都集合到美国。

中国也应该走这条路,在这个问题上,不利用全人类最厉害的想法,不利用全人类科学最新最厚实的基础,完全关起门来搞,很难打到全球先进水平里。

2011 年进入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的门槛是 60 多亿元,今年已经超过了 200 亿元,为什么?市场大了,市场厚了。

现在问题是不光是水大,而且是浪急,在浪急的情况下,哪些领域有更大的生命力?哪些鱼会有更大的生命力呢?哪些鱼会引领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呢?

我的看法,两手都要注意:一手就是继续控制成本,让我们的成本优势延续,增加延续的竞争力;另外一手,就是中国到了要往独到性这个方向去努力的时候了,还不单单是你卡我什么脖子我就攻什么关。

中国 1964 年就有原子弹了,可是 1964 年的时候还没有集成电路,还没有芯片。所以,最要卡住脖子的是现在还不知道的那些东西,这是未来可能卡脖子的。

所以,中国的企业,但凡有能力的,一定要打到前面去,过去我们实力不够,我们就是发展中国家了,可是我看到国内这么多过剩产能都是资源,为什么不把那些资源用到新的事情上来呢?

我们对标一个国家——以色列,我们是 1949 年建国,以色列是 1948 年建国,差了一年。以色列自然环境、资源状态很糟糕,国际和平环境远不如中国,但是,它手里的核心技术却很多。

所以有时候不单单和经济水平、地理条件息息相关,它和 " 企业家精神 " 有关——把什么作为自己的使命?不同的阶段使命要迭代,要更新。

中国发展到今天,不但要用使命做大做强,成本做优,往未来看,应该往全球的独到性使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