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协同、引人才、优机制……北京经开区先行先试为科技成果转化铺平跑道

编辑:亦庄办公楼   发布时间:2022-03-25

      近日,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动员部署会召开。市委书记蔡奇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坚定改革信心决心,把握战略主动,当好改革创新“试验田”。

      作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三城一区”中的“一区”,北京经开区始终坚持政策的先行先试、成果转化的先行先试、扶持企业的先行先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让先行先试点燃北京经开区的创新热潮,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不断迈进,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持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力促协同攻关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我们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的联合攻关,终于实现了骨科再生修复材料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北京科仪邦恩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说。科仪邦恩公司此次参与联合研发的“精准生物适配型骨再生修复材料及关键技术”项目是骨科再生修复材料和医疗器械领域的一次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固然重要,但受限于产线大、规模化生产的影响,无法对最新的研发成果进行大规模的转化推广,因此,抓大量崭露头角、潜力大、活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用好中小微企业使用科技成果的政策措施,就成为了北京经开区近年来的发展策略之一。“我们希望通过扶持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大线出题、小线答题’的模式,将更多的成果在中小企业转化。”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局负责人表示。

       作为北京经开区8万多家创新主体中的一员,旌准医疗以技术创新在行业站稳脚跟,今年年初还获评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叶锋说:“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降低了我们的研发成本,科技创新资金帮我们度过攻关关键期,‘管家式’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每走一步,都感受到区内生物医药产业链配套的完善和产业政策的支持。”在北京经开区这片热土上,无数个像旌准医疗这样的创业故事正在发生。

       为解决“缺芯少屏”问题,集创北方、京东方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逐渐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星河动力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实现国内民营火箭的首次连续发射和首次一箭多星商业发射……一项又一项新突破记录着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先行先试的成果,“20+”创新中心的引领成为“先行棋”。

       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便是“20+”创新中心之一。在“20+”创新中心和龙头企业带动下,北京经开区加强政策扶持,鼓励重点企业建立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康宁、冠捷、住化等上下游企业也不断深入技术研发。2021年,北京经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继高端汽车、产业互联网、生物医药之后的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研发机构增多的同时,北京经开区雁阵式梯队培育模式也逐渐形成。通过贴心的“管家式”服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精准的政策扶持等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已达1748家;已拥有“专精特新”企业335家,其中,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1家。

培育人才高地 紧抓人才第一资源

       人才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更是创新驱动、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北京经开区在推进“产业引才、环境留才、服务育才”道路上不断创新,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高精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试行)》(即“人才十条”),同时围绕“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编制、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等重点工作,不断强化北京经开区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工作谋篇布局,深化人才工作改革创新。

       特别贡献奖一次性奖励100万元、突出贡献奖一次性奖励50万元、创新贡献奖一次性奖励30万元……为落实“人才十条”相关要求,使企业和人才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在2月28日启动的第八届“博大贡献专项奖励资金”工作中,北京经开区通过设立资金奖励,对相关人才和团队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支持。

       随着北京经开区和亦庄新城的高质量发展,北京经开区愈加专注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今年伊始,北京经开区在配合落实北京市做好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资助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加快北京市首个百万平方米的新型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同时,为北京经开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投资孵化、人才培训、金融赋能的人才服务大厅也将于5月份建成投用。“目前,北京经开区已基本形成以院士领衔、以‘亦麒麟’人才为中坚、以技术技能人才为重要支撑的人才队伍,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显现。”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经开区将以首都发展为统领,聚焦“四区一阵地”发展定位,深化人才事业顶层设计、统筹人才工作多方合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用人主体创新活力,深化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构筑人才发展高端平台,深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发展环境,用足用好“六区”政策叠加优势,将北京经开区打造成人才之城、创新之城、服务之城、梦想之城、幸福之城。

加大创新扶持 让科技研发加速跑

   “受产业环境和扶持政策吸引,我们将公司落户北京经开区,并于2019年获得区内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投资。”北京道锐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道锐达)负责人说。道锐达的母公司深耕车载毫米波雷达领域,是智能驾驶和智慧交通核心传感器系统的高科技创新企业,其自主研发的车载79GHz SAR成像雷达技术全球领先,需要进行产品迭代和产线升级;而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和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北京经开区正布局智能网联上下游产业链,以科技服务带动科技创新加速跑,直接促成了企业中试线的落地。

       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前,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在北京经开区启动建设,通过城市级的试验,推动法律法规、标准的逐步成形,探索针对智能网联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推广的创新性监管措施。由此,北京经开区打造“车路云网图”一体化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政策高地,率先开启自动驾驶车辆无人化测试,率先“驶”入商业运营,率先进行高速测试等。

       近年来,紧跟北京市发布的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北京经开区勇当北京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智能网联汽车正是方向之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机制为产业提速发展和示范场景落地注入“强心剂”。北京经开区制定“白菜心工程”,推进企业“揭榜挂帅”和项目研发“挂图作战”,规范项目组织实施,实行月调度机制,及时分析项目进展并协助解决存在的问题。2021年,宽腾CT探测器等10个项目均按计划完成预定研发任务,并新增6个集成电路关键项目。

       在科技创新资金推动下,实现飞跃式突破的企业有很多,甚至带动产业的高速聚合式发展。2020年底,加科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科思)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作为一家成立于北京经开区的企业,我们致力于全球首创新药的研发。早些年,在科技局牵头组织下,加科思获得数百万元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让我们有了更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在攻克‘难成药’靶点过程中更有信心。”加科思行政总裁王晓洁说。

    “白菜心”生机勃发背后,也有“三城一区”联动机制的支撑。聚焦成果转化、政策协同、载体建设、成果共享等关键环节,拓展北京经开区企业与中关村高校、研究机构紧密合作的经验优势,与三大科学城签订创新联动发展合作协议,首批6家、8.2万平方米先导基地加速区挂牌。今年年初,北京经开区正式发布“科创二十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项政策举措,聚焦国家战略、产学研用、开放共赢等5个方面,最高奖励达5000万元,助推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已投资企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领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天使轮”“点金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