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资金、强政策、优服务!从北京经开区看前沿科技如何“破圈”

编辑:亦庄办公楼   发布时间:2022-03-1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区块链、元宇宙、超级计算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概念进入公众视野,这些领域成为了科技创新的新赛道。

       正是因为不断发展的科技创新成就让人类的认知圈不断扩大,如何“破圈”?最重要的是有科技成果转化,有了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这些看似神秘且充满未来感的前沿科技尽早进入寻常百姓家。

                                           

       北京经开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三城一区”中的“一区”,最重要的职责使命就是承担“三城”的成果转化,通过国家实验室、科创中心,凝聚一批人才,实现各学科交叉、协同攻关,实现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打通前沿科技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

       在全国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刘忠范就建议,要重启升级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为中小企业“雪中送炭”。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如果迅速重启升级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就能从战略层面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资金,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命脉,有了资金就能持续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目前,北京经开区每年设立10亿元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资金,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推动北京经开区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三城一区”产业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等项目。其中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截至2021年底,已投资企业84家。

                                          

       为了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保障,北京经开区金融服务联盟也不断扩容,吸纳联盟成员,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联盟已吸引银行、基金、保险、证券、投资界等社会资本达35家,金融信贷额度更是提升了50亿元,通过鼓励设立产业基金、风险投资、投贷联动、融资租赁、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多样化的服务,共同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友好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有了资金,成果转化最重要的是政策的扶持和平台的服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关村智造大街总经理程静在全国两会上建议,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她说,一是建设科技成果技术中试小试实验环境,支撑成为新兴研发机构,支持申请国家级实验室。二是打通新技术“有标准无技术,有技术无标准”的通道,创新以中试服务行业规则机制为衔接的开放制度新格局。三是加强源头专利技术和开放公共的颠覆技术的市场化应用,鼓励跨学科跨领域交叉创新。

       去年建成的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就发挥了平台作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在先导基地内不仅可以享受到多元化的服务,还能享受小试中试的实验环境,在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全域内,先导基地为入驻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服务机构提供了交互社区、科技服务对接、公共服务资源发布、政策发布、项目申报等服务,聚焦科技成果产业化需求,搭建“三城一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通线上、线下服务渠道,不断吸引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联盟、协会等成果转化机构,检测验证、小试中试等科技服务机构,创投、担保、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机构,为入驻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集成式服务,打造全链条专业化创新服务体系。

                                          

       有资金、有政策、有服务,就不愁成果转化落不下。“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这是北京经开区建区以来一直坚持的一句箴言,只有搭建好了创新服务环境,才能让好项目引得进、落得下。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然而,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许多关键核心技术还面临着“卡脖子”问题,科技创新之路道阻且长。3月5日,财政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的《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支持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北京经开区还坚持产教融合,与高校科研院所搭建服务平台,加大承接力度促进成果落地。北京经开区持续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高校开展合作对接,目前,已与北航、北工大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储备转化项目超过700项;同时,实施“白菜心”工程,鼓励引导企业从产业需求出发,以龙头企业和20+技术创新中心为核心,开展独立或联合研发创新。


[返回]